第602章:太平道在淮南-《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张角没有说话,只是默默叹息。

    对比起两位性格更加激烈的兄弟,他这个大哥,要更加稳重,更加柔和。

    只能说,

    理想是一个好东西。

    它让人确立目标,坚定心志,也免不了柔软心肠。

    因为理想是美好的,

    拥有理想的人便忍不住,希望世间的人与事,都变得美好起来。

    当年的孙恩是这样,

    如今的张角也是这样。

    只能说隔代传承的力量还是厉害。

    “……你们的驻地修的怎么样?”

    当一碗说不清是茶还是汤的玩意儿饮完,

    何博便询问起张角他们。

    在立下“连九州之黎庶,撼一家之王廷”的志愿后,

    张角便一边传道,一边寻找适合未来起事、立足的地方。

    他是想带着那些愿意追随自己的人,走向一片桃源净土的。

    而不是让他们像流寇蝗虫一样,找不到扎根的地方,只能四处游走,大闹一通,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,什么也都失去了。

    此前的陈胜吴广、赤眉绿林,都是张角要吸取的经验教训。

    正巧,

    绿林军的创始人之一王凤,在晚年也加入了道门,完全能以师长的身份,来跟张角这位后辈,说一说那过去的故事。

    他是亲眼见过农民起义军的忽然兴,也忽然亡的。

    此外,

    死鬼王凤这些年,还伪装身份,在新夏隋国混迹过,并再度经历了一番那里发生的,轰轰烈烈的反隋起义。

    “本来隋廷的民心已经丧失,覆灭他的统治,并非难事。”

    “可惜那些起义的人,迟迟无法填补自己的缺陷……”

    人生在世,总会成长的。

    除了极少数的,可以称之为“天降猛男”的存在,

    大多数人的差距,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巨大。

    之所以看上去举止谈吐、形容姿态不同,是因为在天赋之外,人与人之间,还存在着身份地位的不同。

    越是高贵,其从小受到的教育,从小生长的环境,便越是不同于常人。

    加上肉食者向来不屑于黎庶,时常向其灌输“生而有种”的概念,

    这才使得平民见到高贵的士人,不免弯下自己的脊梁,矮下自己的身体。

    当时移世易,

    原本的规则无法发挥效用,天地间风云变幻,王朝的统治迎来更迭的时候,

    沾染了硝烟气息,滴落下乱世血泪的史书,便会告诉后来人:

    堆积在府库中的锦绣,是会被平民灶台间的柴火灼烧成为灰烬的。

    居住在天街里的贵人,是会被愤怒的农人工匠,从华美的宅院中拉出来,暴露出自己高贵装饰下的真面目的。

    因此汉太祖刘邦在某次与出身丰沛之地的老朋友宴饮,回顾年轻时的经历时,便曾大声感慨:

    “嘻,得一县之才,便可以治理天下!”

    这足以说明,

    只要机会足够,愿意学习,出身再低微,也拥有步入中枢,位列朝堂的机会。

    可惜的是,

    隋国那些蜂拥而起的起义者,并没有趁着龙蛇起陆,天地倾覆的机会,尝试着创建一个比起隋国,更加优良的制度。

    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,只像个流寇一样,走到哪里抢哪里。

    为数不多的目光长远者,

    也在初步建立起政权之后,沉迷在了权力的诱惑中,

    隋国平叛的军队因此有了喘息之机,

    也给了后面赶来的宋国王师机会。

    “我们不能走这样的老路。”

    “再如何说,也不能比前燕要差吧?”

    在向王凤请教时,张角这样讲道。

    他想要自己的努力取得成果,并使之长久的延续下去,而且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,而被后来附着于树木之上的寄生藤更改了思想,做出虚妄的宣传。

    为此,

    他没有响应两位兄弟的请求,在汉廷还有几分力量,还有一些人对其存在幻想的时候,就匆忙起事。

    张角选择转身来到淮南,

    来到这片隶属于大汉扬州,囊括了多个大郡的土地,

    在一处偏僻无人的角落中,营建起一个小小的根据点。

    “扬州的情况特殊,水土也足够,可以承载起我对未来的一些想法。”

    就在引领着何博,欣赏在太平道“道土”风景的过程中,

    张角露出了点点微笑。

    扬州,

    对比起大汉位于大河两岸,如今仍旧作为其统治核心的几个州来,要地广人稀许多。

    毕竟从整体上来看,

    整个中原都缺乏人口,

    和顺之时那鼎盛的六千万人,都不能填满核心郡县的土地,

    就连司隶那块直属于中枢的地区,也存在着不少未能开发的土地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

    安土重迁的诸夏君子,又为什么要背井离乡,来到淮南、江南,来到这与家乡水土相差甚远的地方呢?
    第(2/3)页